所謂“韌性城市”,是指城市在面臨自然和社會壓力沖擊,特別是遭受重大安全事故、極端天氣、地震、洪澇、重大疫情等突發事件時,能夠憑借其動態平衡、冗余緩沖和自我修復等特性,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預計到2025年,本市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建成50個韌性社區、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韌性城市建設典型經驗。到2035年,本市韌性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抗御重大災害能力、適應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顯著提升。 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劉斌介紹,此次印發的指導意見,主要從統籌拓展城市空間韌性、有效強化城市工程韌性、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韌性和積極培育城市社會韌性等四個方面提出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措施。
統籌拓展城市空間韌性遵循“讓”“防”“避”的原則。其中,“讓”是指城市重要基礎設施、人員密集場所在空間布局上應讓出災害高風險空間。
“防”是指以城市快速路、公園、綠地、河流、廣場等為界劃分防災分區,完善開敞空間,預留應急和留白用地,統籌布局公共安全設施,形成“防”的格局。
“避”則是建設立體疏散救援通道、統籌應急避難場所選址和建設,逐步將各類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人防工程等適宜場所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強化大型體育場館等公共建筑平戰功能轉換、推進綜合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做好“避”的準備。
到2035年,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力爭達到2.1平方米。同時,采用韌性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線工程系統、災害防御工程等城市“硬件”防災安全性能。加強高層建筑防火滅火設施建設,爭取5年內消除存量高層建筑使用可燃外墻保溫材料導致的火災隱患。生命線工程通過分布式、模塊化、并聯式布局,加強智能化管理,保障災時供水、能源、交通、通信等功能不喪失或快速恢復。網絡化布局微型消防站、完善應急物資管理和調度平臺,加強應急醫療、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等措施。此外,本市還將開展韌性素養宣傳教育,把韌性城市理念、應急常識和能力教育納入中小學校和高校素質教育,大力開展社會公眾應急基礎素養培訓,織密基層應急動員、響應和服務網絡。到2025年,全市掌握心肺復蘇、躲避災難、防暴恐等應急知識和技能的成人比例力爭達到20%,全市應急志愿者數量力爭達到常住人口的1%。 戰略留白用地為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提供保障,為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應對重大公共安全問題預留空間。市規自委副主任張亞芹介紹,目前,結合各區分區規劃編制工作,已在全市2760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范圍內統籌劃定了約132平方公里戰略留白用地,同時編制市政基礎設施、生態安全格局、首都防疫設施、交通應急防災等領域的專項規劃。
地震是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目前,本市地震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市地震局副局長吳仕仲介紹,本市新建、改造137個地震監測站點,已具備秒級地震預警能力和分鐘級烈度速報能力,并在全市16個區的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部署專用預警終端64套,進行地震預警信息播發試點工作。以清華園街道、通州西鐵營街道為試點開展針對社區的韌性評估,以北京市十九中為試點開展針對學校的韌性評估,探索形成一套可移植、可推廣的地震安全韌性評估框架和標準流程,搭建地震安全韌性評估系統平臺。此外,在全市各區選擇重要建筑開展16個地震安全韌性監測系統建設,實現結構安全實時評估,震時能夠提供快速地震反應分析和結構安全性分析。 電力、燃氣等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保障方面,市城管委應急處處長朱虎介紹,目前全市供電可靠率已達99.995%,全市建成城鎮天然氣配氣管線約3萬公里,城鎮天然氣輸配系統實現了城六區及遠郊區管道天然氣的全覆蓋。下一步,市城管委還將著力清除城市運行重點隱患,強化氣、熱、電等城市生命線的綜合韌性,提升應對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時基本功能維持和快速復原的效能。 韌性城市是具備在逆變環境中承受、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范式。為防范應對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重大災害,持續提升城市整體韌性,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就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和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防為主、平戰結合,研究把握首都城市和超大城市運行規律,把韌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發展之中,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全方位提升城市韌性,實現城市發展有空間、有余量、有彈性、有儲備,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實安全保障。——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安全發展。始終把安全發展貫穿各領域和全過程,全面防范、全力化解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風險。——堅持系統思維,強化綜合施策。加強全局謀劃和整體統籌,多措并舉、多元融合,一體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堅持戰略思維,強化科技支撐。把韌性城市建設作為長期戰略目標,加強科技賦能,提高建設效益和效能。——堅持政府主導,強化社會參與。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協調引導社會力量和優勢資源支持韌性城市建設。 到2025年,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建成50個韌性社區、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韌性城市建設典型經驗。 到2035年,韌性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抗御重大災害能力、適應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