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備受社會關注。…
醫療機構產生廢水的主要部門和設施包括診療室、化驗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相洗印、動物房、同位素治療診斷、手術室等;另外,食堂、宿舍等產生生活污水。 醫療廢水的主要污染物包括:1)病原性微生物,如細菌等;2)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學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4)CODCr、BOD5、氨氮等常規污染物。 此次疫情中的新型冠狀病毒和其他所有的病毒一樣,沒有細胞壁,不是完整的細胞結構,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需在活的宿主細胞中才能得以復制繁殖,冠狀病毒開生物宿主后活性會逐漸消失;此外,冠狀病毒為人傳人的病毒,不會脫離某個載體(比如血液、體液、唾液、飛沫等等)獨立飄散離在空氣中。2月1日,深圳衛健委發布消息,研究者在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糞便中檢出病毒RNA陽性,表示糞便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在上海市靜安區的不少獨居老人家中,一個看似和普通水表區別不大的智能水表“水管家”,正每半小時更新數據,24小時守護著老人。如果老人的用水時間、用水量出現異常變化,數據就會被上傳到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社區工作人員將主動聯系老人。 而這只是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一個小側面。正在召開的上海兩會上,如何利用智能化為精細化賦能,打響“一網統管”城市運行品牌,成為上海城市建設的熱點話題。 超大城市管理精細化,必須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數據充分共享、歸集是基礎。如今,基于“一網統管”上海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平臺,每個地址的“地理信息”,如同自然人的身份證號碼,疊加數億數據形成上海城市運行的“活地圖”。 這張“中央地圖”,打造了實時更新的“數字孿生上海”,為全局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數據中臺。上海數據交易中心首席執行官湯奇峰說,城市“一網統管”的核心是數據和融合,平臺已經匯總了近20個委辦局的數據,匯總了幾十個系統、近150個數據項。 在這張“中央地圖”上記者看到,井蓋、路燈、消防栓等1495萬個城市部件,26816公里的地下管網,5529個各種工地和深基坑,14020個小區,7000多城管人員隊伍和車輛,都被連接“在線”。這個感知泛在、智能研判的城市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已經通過政務外網實現了調用和共享。 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永平表示,平臺已上線深基坑安全監管、玻璃幕墻安全監管、違法建筑治理、歷史建筑保護監管、架空線入地監管、燃氣供應監管、群租綜合治理、修繕工程管理等多個應用場景,目前上海市共16個區級平臺、234個街鎮級平臺已部署上線,已有57個街鎮開始使用。 數據歸集后,過去需要利用部門來連接的公共管理事件,就可以實現“一網觀全城”。“比方說,過去環保局放在某個工地的嗅探,探測到PM2.5超標,就需要從環保局打電話到網絡中心,再到住建委,住建委再去查工地是不是超標,效率相對較低。而如今,一個地址就是所有數據的層層疊加”。上海市住建委網格化升級工作專班負責人王明強說。 城市管理中,有大量事件是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一個感應房屋震動的互聯網感應器如果產生警報,報給誰?一輛渣土車,從一個區運了土,途經兩個區,運到第三個區,歸誰管?如何提升部門聯動的效率?如今有了數據歸集,就可以精準推動,通過系統集成來解決。 為了讓這些城市運行中的難題可以更加精細化解決,17日,面向“一網統管”新應用的開發者大會召開,圍繞渣土車治理、“黑氣”監控等城市治理難點痛點,政府部門開放生態,由市場技術團隊出謀劃策,共同建立“一網統管”的有效應用,不少企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成生科技提出,安全方面渣土車的右側盲區是事故重災區,能不能輔助以圖像識別、深度學習對駕駛員和行人同時提出提醒?海康威視提出,能不能利用高空系統,對違章建筑進行智能識別,實時進行特定區域分析,并配置商家信息,實現對違章商戶的實時處理? “我們好比是開放了一個應用商店,歡迎所有的技術團隊基于這個應用商店,開發出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的應用來。”王明強說。 下一步,各個領域的智慧應用將共同匯聚成一張守護城市安全的網絡,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提升超大城市運行綜合管理能力。各個領域尖端技術的互聯互通,使這張無形網絡更智能、更先進、更敏銳,也讓城市生活更便捷、更有序、更安全。 來源:《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
隨著全國城市化進度的加快,各地城市發展均具規模,原有給水管網能力已不能滿足城市工業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加及經濟的發展,因此城市管網改造勢在必行。本文闡述了城市給水管網改造的的原則,結合工程實例討論了給水管網改造中并網施工中需注意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1、 城市給水管網改造的必要性 近幾年來,我國各地城市發展均具規模,其給水事業迅速發展。城市給水管網在其新建成的一定時期內,其供水能力可以滿足一定時期的供水要求,隨著城市化進度的加快,城市工業的發展,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用水指標的加大,其城市用水量急劇增長,給水管網的供水能力逐漸不能適應用水量增長的需求。同時,由于城市給水管網規模的不斷擴大,部分老城區有的給水管網已運行幾十年,管線改造、鋪設缺乏統一規劃,大規模給水管網系統在管線連接、構筑物設置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增大了供水能耗,并使部分供水區域水量欠缺,低壓區不斷擴大、供水安全性降低。這一系列問題成為阻礙各城市供水管網擴建及優化的主要問題。城市給水設施屬市政基礎設施,給水管網是給水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老舊城給水管網改造對管網的安全運行、適應與城市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2、 城市給水管網改造的原則 (1)城市給水管網改造既要根據舊城改造規劃所確定的原則進行,還應注重其對舊城改造規劃的影響。城市總用水量包括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和市政用水(如街道灑水、綠地澆水等),而這些都與城市的人口數目、工業發展規模、建筑層數和設備標準等規劃內容有關。給水管線的位置和走向應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盡可能沿現有道路或規劃道路敷設,供水區范圍應根據規劃原則確定,并將給水管合理分布于(全)供水區。另一方面,道路規劃網絡和道路建設先后均須與管線建設相配合。 (2)充分發揮現有給水設施的供水能力。城市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建有相應的給水設施,這是因為在確定水廠建設規模時,一般是滿足城市近、遠期規劃年限的用水量要求。給水設施具有初期投資大、財務收入有限、項目投資回收期長等特點。對于運行良好的現有給水設施,充分發揮其供水能力,就是發揮其經濟效益。 (3)投資造價低。給水管網在滿足各用戶對水量、水壓的要求以及考慮施工維修方便的前提下,應節省造價,減少投資,而不是追求簡單的管線長度。 (4)切實可行。舊城改造規劃常分為近期規劃年限常采用5-10年,遠期規劃年限常采用10-20年,而舊城給水管網的改造設計則強調逐年實施的可能性。所以改造設計要依據政府部門對舊城改造規劃的具體實施計劃(如路網的改造等),確定逐年改造安排,做好經濟估算,保證管網改造落到處。 3、管網改造中可采取并網施工工藝的方法及需注意的問題。 對于舊城區而言管網改造的途徑大多數是將舊管線拆除更換新的原管徑或加大管徑后的新管道,然后在將原有支管及原有管道上的用戶與新管逐一并網連通。這樣在并網過程中需要在一定范圍內停水施工,這意味著在施工過程中將影響部分用戶正常用水,同時供水企業在一定時間內要減少部分供水量。從這個意義上講,并網施工是整個管網改造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通過多年一來在設計及工程施工中的實踐我體會到,如在管網改造、新舊管網施工中若能統籌調度、合理安排、優化施工方案和先后順序,便可最大限度地壓縮停水時間,減少停水范圍。將損失及投資降到最低。同時也減少了由于停水帶來的社會影響,并直接關系到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設會效益。以下就這個問題談幾點認識。 (1)新管線的定位問題:新管線定位一定要摸清舊管線的具體位置,并盡量不占據舊管線的原有位置。最好能保證新舊管線間距不大于1米(這樣新管線敷設管槽可于要拆除舊管段管槽同時開挖節省投資),新設管線埋深應大于舊管線,新舊管線的豎向間距在0.3-0.5m左右既可。這樣在新管線的敷設過程中不至于必須事先拆除平行及交叉的舊管線,從而使舊管線能正常供水,直至并網施工全部完成以后,再徹底廢除舊管線。(由于舊城改造中地下管線較多,新管線的具體部門協商確定。在布置新管線已無其它合適位置,不得不占據舊管線位置時,則應采取臨時供水措施。其另做探討). (2)并網施工過程中盡量采取雙管同時供水方式。在新舊管線并網施工中由于原用戶支管一般較多,加之管徑、管材不一,各別支線位置不詳等原因,故情況較為復雜,并網所需時間較長。若將舊干管廢除后統一進行并網施工,如遇特殊情況就會造成個別用戶停水數天。這是用戶無法接受的,同時對供水企業也是不小的損失。如能采取新舊干管同時供水的方法,以上問題便可得到妥善的解決。 (3)并網施工應遵循先大用戶,后小用戶,先重點后一般,先易后難的原則。在當地管線管理部門的配合下查清楚現狀支管的位置及管徑,做好施工組織設計。 來源:《快資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2月1日印發《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技術方案》),安排部署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規范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殺菌消毒要求,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糞便和污水擴散傳播。 《通知》要求,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高度重視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將其作為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抓緊抓實,切實做好醫療污水收集、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污染物排放等監督管理;要主動加強與衛生健康、城鎮排水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健全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通知》明確,已發生疫情的地方,當地生態環境部門要指導督促相關醫療機構對污水和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做到穩定達標排放;對沒有醫療污水處理設施或污水處理能力達不到要求的,應督促因地制宜建設臨時性污水處理罐(箱);加強對醫療污水消毒情況的監督檢查,嚴禁未經消毒處理或處理未達標的醫療污水排放。對城鎮污水處理廠,要督促其加強消毒工作,確保出水糞大腸菌群數指標達到相關排放標準要求。未發生疫情的地方,要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動態,并要求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接納醫療污水的城鎮污水處理機構等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通知》還就加大農村醫療污水處置的監管力度、禁止醫療污水進入農田灌溉渠道、防范醫療污水污染飲用水源、加大重點場所監督檢查力度、做好信息發布共享等工作提出了要求。 《通知》以附件形式發布了《技術方案》。《技術方案》明確規定疫情期間,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診療的定點醫療機構(醫院、衛生院等)、相關臨時隔離場所以及研究機構等產生的污水,應作為傳染病醫療機構污水進行管控,強化殺菌消毒,確保出水糞大腸菌群數等各項指標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要求。 《技術方案》明確了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要本著加強分類管理,嚴防污染擴散;強化消毒滅菌,控制病毒擴散的原則進行管控,并對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消毒處理、采用專用設備進行消毒處理、污泥處理處置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技術要求。…
始終對黨忠誠,做到紀律嚴明,敢于赴湯蹈火,永遠竭誠為民。 2019年,國家油氣管道應急救援廊坊隊(中國石油管道應急搶險中心)共完成管道搶險27次,管道缺陷隱患修復19次;從枕戈待旦到星夜馳援,從楚水吳山到粵南之地,從大漠戈壁到繁華都市,廊坊隊以實際行動踐行錚錚誓言,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奮力前行。 一年來,這支隊伍打響、打勝的戰斗一場接著一場,幾乎全年無休。他們中,有的人默默奉獻、無悔付出,在廊坊隊的“心臟”車間保證裝備穩定運行;有的人日夜奔波,頂住壓力啃硬骨頭,在項目現場摸爬滾打;有的人扎根邊疆一線,投身管道維護保駕事業,時刻待命讓業主和群眾放心;有的人鐵面無私、用心監督,傾心守護搶險人員的生命安全……有形的感召,無聲的力量,引領我們同心同行,在隱患預防布控、管道搶險修復中同頻共振、聲氣相求。 帶領團隊聞風而動的沙漠先鋒——華書海 “這里是沙漠戈壁,搶險范圍南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心地帶,西到喀什。而且我們搶險雙不確定:不確定時間——大部分管線在沙漠里,發現有泄漏情況時多數已失效很長時間,必須立刻出動。不確定搶險方式——這里的管線有天然氣、原油、凝析油、液化氣、輕烴,管線的搶險有破損、有腐蝕、有卡球,還有很多未知的泄漏方式。” 這是擺在新疆搶險中隊這支團隊面前的難題。 華書海說,我們全年24小時待命,無論是熟睡的深更半夜,還是用餐的午飯時間,只要接到險情,立即根據應急預案裝車、準備搶險物資,保證人員第一時間出發。為了提高搶險效率,根據不同介質、不同搶險方式編制應急預案,一旦發生險情,根據預案快速裝車,經過無數次的模擬和實戰,已經形成一套完備的搶險體系。…
記者日前從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去年全省改造城市生活污水管網957.86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4萬立方米/日;新增城鎮園林綠地面積6797萬平方米,建成城市綠道800.2公里。 近年來,我省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排水防澇三年行動階段性任務已經全面完成,累計建成管網長度5645.7公里,新增泵排能力2421.8立方米/秒,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明顯提升。同時,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推進,池州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獲國家綜合考評優秀等次,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目前全省累計15%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要系統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將繼續實施城市停車場建設行動,預計今年新增城市公共停車泊位7.5萬個;另一方面,將實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工程,優化城市路網結構。 2020年,全省計劃新增城市綠道6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40萬噸/日,改造城市市政污水管網900公里以上,基本消除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安徽日報 何珂)…
為貫徹落實安全生產工作,壓實安全生產監管責任,近期,我局根據省住建廳統一部署,組織相關單位參加了全省建筑施工、城鎮燃氣、城市地下管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 會上,省廳領導深入分析了近年來我省住建領域安全生產態勢,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時刻繃緊安全弦,明確安全職責,提升監管力度,落實監督責任,營造安全穩定的生產環境。 會后,局黨組成員徐訓國立即召開了全市城鎮燃氣、地下管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專題部署會,要求各地區積極行動起來,抓緊抓實城鎮燃氣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及地下管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一是思想認識再提高,從緊從嚴抓好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二是貫徹落實不走樣,對標對表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分階段分步驟做好城鎮燃氣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和地下管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三是強化組織求實效,群策群力高質量完成專項整治,認真完成省市兩級整治工作和要求。…
在上海市靜安區的不少獨居老人家中,一個看似和普通水表區別不大的智能水表“水管家”,正每半小時更新數據,24小時守護著老人。如果老人的用水時間、用水量出現異常變化,數據就會被上傳到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社區工作人員將主動聯系老人。 而這只是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一個小側面。正在召開的上海兩會上,如何利用智能化為精細化賦能,打響“一網統管”城市運行品牌,成為上海城市建設的熱點話題。 超大城市管理精細化,必須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數據充分共享、歸集是基礎。如今,基于“一網統管”上海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平臺,每個地址的“地理信息”,如同自然人的身份證號碼,疊加數億數據形成上海城市運行的“活地圖”。 這張“中央地圖”,打造了實時更新的“數字孿生上海”,為全局管理提供了強大的數據中臺。上海數據交易中心首席執行官湯奇峰說,城市“一網統管”的核心是數據和融合,平臺已經匯總了近20個委辦局的數據,匯總了幾十個系統、近150個數據項。 在這張“中央地圖”上記者看到,井蓋、路燈、消防栓等1495萬個城市部件,26816公里的地下管網,5529個各種工地和深基坑,14020個小區,7000多城管人員隊伍和車輛,都被連接“在線”。這個感知泛在、智能研判的城市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已經通過政務外網實現了調用和共享。 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永平表示,平臺已上線深基坑安全監管、玻璃幕墻安全監管、違法建筑治理、歷史建筑保護監管、架空線入地監管、燃氣供應監管、群租綜合治理、修繕工程管理等多個應用場景,目前上海市共16個區級平臺、234個街鎮級平臺已部署上線,已有57個街鎮開始使用。 數據歸集后,過去需要利用部門來連接的公共管理事件,實現“一網觀全城”。“比方說,過去環保局放在某個工地的嗅探,探測到PM2.5超標,就需要從環保局打電話到網絡中心,再到住建委,住建委再去查工地是不是超標,效率相對較低。而如今,一個地址就是所有數據的層層疊加”。上海市住建委網格化升級工作專班負責人王明強說。 城市管理中,有大量事件是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一個感應房屋震動的互聯網感應器如果產生警報,報給誰?一輛渣土車,從一個區運了土,途經兩個區,運到第三個區,歸誰管?如何提升部門聯動的效率?如今有了數據歸集,就可以精準推動,通過系統集成來解決。 為了讓這些城市運行中的難題可以更加精細化解決,近日,面向“一網統管”新應用的開發者大會召開,圍繞渣土車治理、“黑氣”監控等城市治理難點痛點,政府部門開放生態,由市場技術團隊出謀劃策,共同建立“一網統管”的有效應用,不少企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成生科技提出,安全方面渣土車的右側盲區是事故重災區,能不能輔助以圖像識別、深度學習對駕駛員和行人同時提出提醒?海康威視提出,能不能利用高空系統,對違章建筑進行智能識別,實時進行特定區域分析,并配置商家信息,實現對違章商戶的實時處理? “我們好比是開放了一個應用商店,歡迎所有的技術團隊基于這個應用商店,開發出實戰中管用、基層干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的應用來。”王明強說。 下一步,各個領域的智慧應用將共同匯聚成一張守護城市安全的網絡,讓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提升超大城市運行綜合管理能力。各個領域尖端技術的互聯互通,使這張無形網絡更智能、更先進、更敏銳,也讓城市生活更便捷、更有序、更安全。…
關注管網展覽會公眾號
管網展覽會,已超10萬小伙伴關注!